陈集镇的麦秸捆,李莉摄。每年丰收时分,农民们面临着处理麦稻秸秆的难题。然而,在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这个问题得到了创新解决。在这里,小麦收割后的小麦茬被机械化收集打捆,形成高密度的圆柱形“草捆”,便于运输和销售。
这些打好的草捆将被送往发电厂利用。自从秸秆成为“新能源”以来,在陈集镇,它不再是烫手山芋,而变成了抢手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综合利用率,还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并增加了就业岗位。
据了解,虽然不同农作物的秸秆有略微不同的热量,但总体来说,其热值较高,与煤炭相比,有50%的效能。此外,当秸秆燃烧成电力后产生的余灰含有丰富营养元素,如钾、磷、钙等,可以作为高效肥料,为种植新一季作物提供帮助,同时减少成本。
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严格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减少大气污染。此外,由于其硫含量低,可避免露天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陈集镇大力支持购买和使用“打捆机”。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小麦田中残留干燥、保存难度的问题,而且还使得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从而实现了资源回收利用,同时为合作社和农民创造了一条新的增收之路。
明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钰表示:“我们首先进行市场调研,然后与上海电气天长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定量向他们供应大量数量。”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获得了专业培训,并最终成功扩大规模至4000吨以上,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计划增加更多收购点,加大规模,以此促进全社会对环境改善及农民收入增添更大的产业发展潜力。而对于已经开始销售给奶牛场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这些努力正逐渐得到人们认可,被视为改变环境状况同时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