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修改空气质量标准提高“蓝天门槛”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答记者问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16日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记者就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标准修订相关问题,专访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环境空气质量標準》有三方面突破:
调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现行標準中的三类区并入二类区;
完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等;
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国家環境質量標準。
对此,一位环保官员解释说:“有关研究表明较低O3浓度情况下8小时暴露与健康效应更直接相关,目前主要发达國家對O3的评价也是采用8小时平均濃度值。此次修訂在保留O31小时的同時增加了8小时这个項目,可在環境空氣質量實時報過程中,更有效提示公眾和環境管理部门防護臭氧的健康影響。”
对于新指标设定的意义,他进一步解释道:“雾霾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相對濕度較高時發生的自然現象,而霾是一定天氣條件下大量極細微的干尘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大氣普遍混濁現象。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与人為排放的大氣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細颗粒物增加有关。標準修訂稿增加PM2.5项目为基本監控項目,同时收緊PM10和NO2濃度限值,是针对当前危害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突出環境問題。”
关于公众对于优良天气感受与污染指数之间常有的背离感,一位環保官員表示:“公眾对于優良天氣的感觀與空氣污染指數(AQI)常有背離之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一是目前納入空氣污染指數評價因子的偏少,我國已不再適應我國當前大気污染評價要求;二是我們AQI发布周期與傳統意義上的自然一日有區別;三是在24小時周期評估結果與某一瞬間感覺存在一定差異。”
随后,他介绍了最新推出的《環境空氣質量(AQI)每日技術規範》,這個規範將會根據國際通用的名稱進行調整,并且將會引進更多因素以更好地反映現在複合型大気污染形勢。他強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環境質量的是減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濃度降低了,加上我們周圍生態環境好轉了,我們的大気質量狀況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最後他提到,“新標準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不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可以率先实施本standard。“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投入,以确保2016年新standard全面实施时,每个地方都能够开展pm25等新的指标监测工作。”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