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小的时候,经常会去乡村的姥姥家。姥姥家住辽河平原腹地的一座小村镇,紧挨着绕阳河。站在堤坝上,可以看到下面的河滩密布着芦苇和蒲草,形成两条宽阔的“青纱帐”。夏日,经常能够看到漂亮的蜻蜓和豆娘在苇丛间上下飞舞。每次我跳到堤坝下面,总会惊动草丛里觅食蚊虫的侧褶蛙,它们从草丛中狼狈地跳起,向水边逃窜。堤坝侧面,则偶尔会看见被辽宁人称为“豆鼠子”的达乌尔黄鼠,黄鼠探头探脑,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迅速钻到坝上的洞里……长大之后我才明白,这样的童年画面,原来是一条河流本真的样子。河流的两岸没有步道,没有硬化的河床,只是水生植物丛生,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丰富、能够调节河流水位的湿地。
挠力河在湿地中蜿蜒,形成形状各异的河曲和牛轭湖。水分充盈的沼泽上长满了湿地植物,水草丰美,郁郁葱葱。这也呼应了挠力河的名字:在满语中,它的意思是“河道流荡不定”。挠力河湿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处乌苏里江左岸支流挠力河流域,沿岸建有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集中连片的淡水沼泽湿地,也是“北大荒”湿地修复的一个代表性地点。摄影/姜明
从“大荒”到“大仓”,再到重要的生态屏障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地区。东北平原的沿河地带,由于土壤含水量十分丰富,地势之平坦又属全球罕见,所以往往形成大面积的湿地,尤其是在大江大河的汇流地或入海口。比如,黑龙江干流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处,经过经年累月的冲积,就形成了东北亚地区最广袤的湿地——三江湿地。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在过去曾被人们称为“北大荒”;而辽河流域的湿地,则被人们叫做“南大荒”。两处“大荒”之境,一北一南,遥相呼应。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