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可利用的热量条件。热量是农业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进行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时,常用的衡量热量资源的多寡和可利用程度的指标有:稳定通过一定界限的日平均温度(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以及年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无霜期等。 中国热量资源丰富多样,夏季温度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高,高温和雨季基本同时出现的特点为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热量条件,形成了中国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和作物分布的多样性。东部地区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发挥,获得较多生物量。但是,由于冬、夏季风年际间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导致中国温度、降水年际变化较大,热量资源不稳定,冬季寒冷,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温冷害、霜冻、寒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水热组合有时也不够协调,这些都限制了热量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因此,在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时,要充分认识中国热量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合理利用,扬长避短。 此外,热量资源在其他产业和专业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对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取暖、空调的设计和实施,疗养地址和旅游季节的选择,能源、交通运输的调控,以及各种设施的利用等都需考虑热量资源。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