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布着三种以“鸨”为名的大鸟,它们被古人讹传为喜淫的“万鸟之妻”。这三种鸟分别名为“大鸨”、“小鸨”和“波斑鸨”,栖息地的丧失、农业生产状况的改变以及人类的猎捕行为让它们的生存现状受到严重威胁。这三种“鸨”在历史上为何蒙受冤屈?它们如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解读。

冬季拂晓时分,河南三门峡的黄河岸边,迷蒙的晨雾中依稀可见烟树、城郭。河岸边的台地上,麦田阡陌纵横,寸许高的麦苗上覆满了霜花。一小群个头儿和学步幼儿差不多高的大鸟在田间缓慢地踱步,不时停下来啄食遗留的麦粒。它们身形健硕,颈长腿高,头型纤秀,喙端短小。太阳渐高,远处响起车马喧哗,大鸟们抬头四望,其中几只警觉地竖起了折扇般的尾羽。片刻后,它们振翅快跑几步,展开宽两米有余的双翼,排成阵列,向黄河滩飞去。

大鸨 Otis tarda
从名字不难看出,大鸨的体型是中国境内有分布的三种“鸨”里最大的一种。其体长可超过1米,多以5—15只为群,步态典雅雍容。因羽毛黑黄相间似豹纹,大鸨在中国古代曾被称做“独豹”。

阳光映射在低空飞翔的大鸟身上,让我得以看清它们飞羽上的纹样。这些鸟头颈灰白,背毛棕黄而带有鲜明的黑斑,黑白分明的翅膀挥舞生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