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随时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自然百宝箱”。这一活动的低门槛、高参与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负责环境教育工作的陈婷媛说。
打造公众与科研工作者的对话平台。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上海崇明区科技馆开展户外鸟类虫类考察活动。每年秋季鸟类的过境高峰期,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科研人员都会为上千只鸻鹬类水鸟戴上金属环和上黑下白旗标。人们观测到旗标颜色和金属环上的编号,即可知道鸟儿曾过境崇明东滩。
张卓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喜爱自然,一有空就带着女儿到小区、公园观察花鸟鱼虫。她开始兼上自然科学的课程,经常要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但渐渐地,她感觉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很多本土物种都叫不上名。
2019年,她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自此便对大自然着了迷。她购买观测及拍摄设备,一有空就参加物种观测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观鸟,视野更开阔。她看到不认识的鸟儿,就会在现场第一时间解答,有时候还能听到专家的竹哨吹出30多种鸟鸣声,为大家练习听声识鸟提供本领。
今年夏天,小树林里有人发现有人在树上绑了胶带捕蝉。这片小树林是紧挨着学校的小绿化带,每年夏天,都能听到蝉鸣。在这种变化中,不同的声音唤醒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对于这种变化,我们很乐见其成。一群业余科研助手加入,让同步调查得以实现,从2020年开始,他们协助监测点蹲守,为研究获取了更全面的数据。此举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这正是“我的自然百宝箱”旨在达到的效果——一个低门槛、高参与度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平台。
经过6年的打磨,“我的自然百宝箱”已发展为公众与科研工作者之间互动交流的一个窗口。它是一场从单纯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动物变革为科学探索的大转变,而这背后,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情感潮流——对大美中国各地风景和生命体的一份深切热爱,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份坚定承诺。在这样的情感支撑下,我们相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湿地还是森林,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便能够创造出更加精彩纷呈、更加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这正是“数据驱动”的生态旅游所追求之所谓:“守护当下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