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们纷纷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诉苦:地铁的声音每隔几分钟就响起,我们的小区还临近马路,每天不是车的噪声就是地铁噪声,对睡眠影响非常大。然而,官方回复称:“经核实,您反映的地铁区间范围隧道结构、线路状态及所有列车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这让人感到无奈。“‘达标扰民’,一旦遇上,就意味着一场‘拉锯战’开始了……”执法人员叹息。
目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调解,但效果不尽人意。“顺利的话能获得居民理解,企业也愿意加大投入降噪。但有时候问题解决不了,居民会反复投诉。”继续调解耗时多月或数年,有时候信访人甚至觉得累了,就停止了投诉。
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在哪?专家认为标准制定得不合理,“同一个污染源,在背景声很高的环境下可能就被遮盖了,而在背景声很低的时候就会凸显出来。噪声扰民并不是绝对值有多大,而是相对值出现异常。”
除了标准不完善,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审批阶段未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噪声影响,以及现有的减振降噪技术无法达到人们预期等因素。针对不同情况的噪声“达标扰民”,各地想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一家商场楼顶空调外机运行声音困扰周边居民,被执法人员分三阶段处理,最终通过增强沟通和提供关键时段的检测服务,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深圳尝试直播式执法,让公众从多方视角了解事态,也提高了公众对于相关部门和企业努力程度的心理认同感。尽管如此,对于交通类噪声的问题,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而新《噪声法》体现出的是更注重“扰民”的立法方向,并鼓励社会共治。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提出暂停审批新增环境排放建设项目或者提出控制计划组织实施;针对相关标准不完善的问题,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标准。此外,《“十四五”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