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研究团队首次精确揭示北京雨燕迁徙规律,编制旅游计划书。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到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往返行程近三万公里的迁徙之路途经了哪些国家?科研人员是如何获取这些数据的?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的鸟类学家刘阳教授。
已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而7月底到8月初离开北京返回非洲南部越冬。但这条往返行程近三万公里的迁徙之路具体经过哪些国家?是否存在停歇点?沿途气候如何?长期以来人们仍知之甚少。
据刘阳介绍,此次研究项目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英国“雨燕行动”团队和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的志愿者联合实施。在2014年至2018年间,他们在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先后为66只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借助这种记录光照强度、以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定位跟踪的低耗回收型设备,科研人员成功回收并分析了其中25只个体的光照强度数据。
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秋季迁徙大多始于7月中旬,它们离开 北京,最终回到的是海拔约1000米高原上的越冬地——海南省琼结县的一片未被开发的小镇,全程14733公里,用时111天。在整个往返迁徙过程中,这种小巧而又坚韧不拔的小鸟覆盖了亚洲和非洲37个国家。这段飞行距离如此巨大,但它却并不孤单,在这漫长旅途中,它们总是在寻找着食物补给站,并且在适宜飞行条件下休息,以备将来继续前进。
为了保护这种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小鸟及其栖息地,我们必须更好地了解它们以及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未来,将要破译更多关于其迁徙背后的遗传学密码,从而更深入理解这种奇迹般的大规模移动行为。此外,对于那些想探索世界各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来说,这项发现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份旅行计划书,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球上,那里隐藏着无数待发掘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