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迁徙规律首次精确揭示,生态旅游论文绪论中外研究团队反复展现其奥秘。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到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往返行程近三万公里的迁徙之路途经了哪些国家?科研人员是如何获取这些数据的?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的鸟类学家刘阳教授。
为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
已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到8月初离开北京,返回非洲南部越冬。然而,这条往返行程近三万公里的迁徙之路具体经过哪些国家?是否存在停歇点?沿途气候如何?长期以来人们仍知之甚少。
据刘阳介绍,此次研究项目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英国“雨燕行动”团队和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的志愿者联合实施。2014年至2018年,研究团队在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先后为66只 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借助这种记录光照强度、以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定位跟踪的低耗回收型设备,科研人员成功回收并分析了其中25只个体的光照强度数据。
迁徙往返飞行覆盖亚非37个国家
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的大量秋季迁徙始于7月中旬,它们离开 Beijing,向西北进入蒙古国,进而向西进入我国新疆北部,由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地区,8 月中旬越过红海,9 月初到达 非洲 中部,在刚果盆地或邻近区域内进行40天 的短距离移动。然后缓慢 南下,最终于11 月初 到达 越 冬 地——海拔约1000米 的 南 非 高原,全程14733 公里,用时111 天。在结束 了 越 冬 期 长達 100 天 的 游 荡 生 活 后 , 北京 雨 燕 于 次 年2 月 中 旦 开始 向 北 快速 移动,在刚果盆地东部逗留近1个月。随后,它们转向东北,在4月早晨离开 非洲,大日夜兼程,在4 月下旬回到 Beijing,全程13572 公里,用时64天。在整个往返 迁 徑 进 程 中 , 北京 雨 燕 的 飞 行 共 覆 盖 了 亚洲 和 非 洲 的 37 个 国家。
Beijing 雨 燕 秋 季 迁 徑 中 途 停 歇2-6次
然而这项调查揭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实:尽管我们认为这些小鸟会一路直奔目的地,但实际上它们在旅途中会有多次停留。这被称作“stopover”,即在漫长航线中的暂居地点,其中包括刚果盆地及周边地区、红海西南岸和里海南岸等三个主要停靠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可能涉及食物补给或者耐风条件的地方。
未来将破译迁徙背后的遗传学密码
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解生物行为的一个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丽而又神秘的小生命。而对于未来的工作,我们计划深入探究这些小鸟为什么能如此精准无误地完成它们庞大的旅行,以及他们如何适应各种环境条件。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领域,但同时也是极其引人入胜的一段旅程,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所有生活在它上的生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