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需融入生态系统管理确保过去20年每年固碳量达6亿吨的成就持续推进

国家战略需融入生态系统管理,确保过去二十年每年固碳六亿吨的成就持续推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在国际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阐释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发展过程与成效,并为未来的生态系统管理指明了方向。

生态修复要权衡生产、固碳和水土保持的关系。在开展生态系统管理之前,我国更注重的是生态系统修复。特别是党的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修复为主成为共识。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强调多层级的协同,而非单一层级的最优。” 在傅伯杰看来,一体化治理需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此消彼长的时空关系,寻找空间配置的最优解。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布局,因地制宜,通过人工的保护、修复和优化,发挥不同生态系统功能,让整个生态系统既有生产粮食能力,也有保持水土能力,还有涵养水源和固碳能力——而这些正是生態系統管理應有的義務。

四省、四系統增汇潜力巨大。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我们需要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减排,即通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是增汇,即利用生物體系固碳,这就需要发挥生物體系管理作用。傅伯杰指出,有4个省份(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云南)的潜力比较大,可以通过生物體系管理进一步释放增汇潜力。而像广西/广东/福建等省份可以改良人工林地。

总之,要将生物體系管理纳入国家战略,将其升级为国家生物體系性质治理战略,从而才能进一步发挥生物體系在固碳当中的作用。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对土地恢复进行布局;其次,“扩大生产范围”转变为“提高单位面积收益”,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目标;第三设定区域目标,加强恢复与保护之间协调;第四保持整体效用提升地方可持续生活,为实现双方助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