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疆地区的火电厂,原本是大耗水户,但经过一系列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和技术创新后,它们已经变成了造水户。通过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模式,这些电厂实现了热电联产,从而解决了沿海地区缺乏淡水的问题,并且将原来排放到海洋中的浓缩海水转变为生产有价值产品的原料。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贫瘠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重的人均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京津唐等区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依赖于昂贵和不稳定的进口淡水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而 海水淡化则被认为是缓解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关键技术受外国公司垄断,国内产业发展受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以促进这一领域的自主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具体来说,在国投北疆发电厂的一项工程中,通过余热与部分低品质抽汽以及原来的海water,可以节省大量的淡water资源。这项工程不仅实现了零开采,而且90%以上供给给社会使用。2010年10月21日,该项目首次向滨海新区提供了大规模供用,使得该地区近半数生活用water由此得到满足。此外,该项目还获得了天津市卫生局颁发的健康许可证。
在处理废气方面,这家火电厂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期工程两台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后,其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1033吨、3226.7吨及3183.8吨,比原始设计标准更进一步。此外,还实施了一项超低排放低温除尘改造项目,从而降低煤炭消耗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同时也符合环保政策要求增加了发电量指标。
总之,这些措施使得火电厂从曾经的大耗者转变为现在的大创造者,不仅解决了自身能源问题,也为周边环境带来了积极影响,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