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监测这个概念看似新颖,但实际早在2008年,水利部就对此提出并多次召开会议商议,明确要将水生态监测列入“水质监测”和“水功能区、省界水体及取退水水质监督管理”等经常性业务工作之中。
近日,北京发布的一则新闻通告,又一次将水生态监測推向大众视野。北京启动新一轮全面的地表水体覆盖式的生物地球化学综合评估项目。
2021年度第二轮的这一项目,将涵盖全市166个主要的地表河流湖泊,以及近几年新建的重要湿地公园,实现了全市主要地表河流湖泊和湿地保护区域的全覆盖检测。
根据了解,此次生物地球化学综合评估为今年第二轮,每年的生物地球化学综合评估通常分三次进行,一般分别于植物萌发期(3月至6月),繁盛期(9月),衰亡期(11月)进行,以适应不同季节下的环境变化。
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已经推进了12年的生物地球化学综合评估工作,从最初面向关键景观到如今对所有重要河流湖库全面覆盖,这项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其指标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那么,我们究竟在这项评价中关注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理化指标”是从环境质量维度,对各种污染物浓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检测。但是在现代社会,对于生命健康与自然平衡更加重视的是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我们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即使包括了常规理化指标,也不仅限于此,还包括了生活中的动物与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完整网络结构。
关于如何量化这一复杂而又微妙的情境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不过,可以参考过去几年的数据分析,其中会有详细描述这些指标体系。例如,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他们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生境:比如说是否有足够多且健康的小型鱼类,以及周围是否有合适的地方可以繁殖。
理化:比如说是否有足够清澈透明、氧气充足、无毒害性的饮用用途和工业用途之用液体。
生物:比如说鱼类种类是否丰富,有没有稀有的或濒危物种,并且它们能否活下来繁衍后代?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做?简单来说,因为单纯依靠传统方法,如只看一下溶解氧和氨氮水平,不再满足今天治理问题时新的需求。在过去,我们更多时候是基于一些物理学上的参数来评价一个地区的情况,比如流量或者深度,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短而直接的手段不足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真正的状态,就像我们不能通过一种药片解决疾病一样,它们可能能够缓解症状,但不会去根除根本原因。
所以,现在我们的目标转变成了更接近于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拥有干净整洁又充满生命力的家园。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词汇,比如“治愈”,因为他们想要不仅仅是修复,而是让那些被破坏的地方恢复到最佳状态,让它变得美丽而强壮,就像医生的治疗计划一样不是止痛药,而是一系列针对疾病根源的手术操作。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面临现实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层面上,都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而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中不可预见的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包括过度开发土地、过度使用农药或肥料以及其他形式污染资源等等,所以现在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可持续,同时保持其自然美丽与活力。
因此,当你想象一下未来,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你的答案包含绿色、蓝天、大自然,那么你并不孤单。你只是站在了一条前行道路上,那条道路被称作‘循环经济’或者‘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朝着目标迈进的一步,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来自地球那份独特礼物——健康良好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