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监测成为趋势北京全面启动水环境监测系统

水生态监测:北京全面启动全覆盖监测,探索新时代水治理路径

环境监测对象有多重含义,它不仅关注水质,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近日宣布将全面启动全新的水生态监测项目,以确保城市内的地表水体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根据最新发布的消息,北京市将在166个主要地表水体上开展第二轮的年度水生态监测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涵盖了原有的66个监测站点,还包括了全市主要地表水功能区、湿地保护名录中的全部湿地,以及近几年新建的重要湿地公园,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全市主要地表水体的大规模覆盖。

此次监测工作属于2021年的第二轮,并且计划在年底之前再次进行。此外,这种周期性的检测对于一个完整年度通常会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对应不同时期,如萌发期(3~6月份)、繁盛期(9月)和衰亡期(11月)。

自2009年以来,北京就已经开始推进其 水生态 监测项目,但这项活动一直在不断扩展其范围和完善指标体系。从最初的小型试点到现在的全域覆盖,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面向哪些具体物品还是需要采取何种技术手段,都显示出了一定的先进性。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水生态 监測”这一概念呢?简单来说,它并不是单纯针对某一特定物品或环境的一种检测,而是一种更为综合性的方法。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化指标,也涉及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结构与功能等方面。

不过,对于具体指标体系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不过,有一些地方如北京,在其《水文总站》的数据中,将其定义为三类:生境、理化和生物。而这些指标则分别包括了如滨岸带植被情况、更新周期等;溶解氧、氨氮等常用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和鱼类数量等。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过去评价河湖质量的时候,只使用一些理化参数是不够的,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河湖整体健康状况更加敏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的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至今,我国正处于转变治理思路,从以往单维度考核向全面考察转变之中。这也意味着,不再只是单纯追求“有河有流”,而是要达到“有河有鱼,有草有人”的境界,即使人类与自然之间更加谐美。

因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心智模式就是为了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口多样性、更好的生命质量以及最终人类福祉而设计出来。但据李键庸所言:“这是基础,是支撑”。

回顾一下全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自2008年起,当时太湖、大型湖库就开始尝试这项技术,并逐步扩大至33个区域;2010年正式开启了全国范围内试点工作;2012哈尔滨颁布条例成为首部规范行业管理法规;2013年召开座谈会明确重点任务;2020发布相关规范...直至今日,全省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版本,比如苏州发布《河湖健康评价规范》,江西省发布《河湖( 水库) 健康评价导则》.

看起来,未来全国范围内开展此类活动似乎只时间问题。毕竟,对于优美的地形资源、高效率生产力来源以及良好生活条件,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当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一致性需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