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的海洋垃圾进行了全面的监测活动,共涉及51个区域,并且在近海6个关键断面上开展了对微塑料污染的深入调查。这些数据显示,塑料废物成为了中国海洋中最为突出的垃圾类型。这一发现与国际上类似的研究结果相呼应,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近岸地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平均密度虽然并非最高,但也同样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得以目睹了一些曾经濒临灭绝的珍奇生物,如厦门湾中的中华白海豚、深圳湾和涠洲岛上的布氏鲸以及辽东湾中的斑海豹,他们再次被观察到,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例。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已经将近30%的近岸水域以及37%的人口稠密沿岸线范围内设立为生态保护红线区,以此来保障这些区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类共存。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了更详尽的地理信息,其中显示,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民众参与,一系列有效措施得到了实施,使得整体来说我们的海洋水质有所改善。根据报告显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达到了97.7%以上符合第一类水质标准的地段,而优良(一、二级)的近岸水域面积比例达到81.3%,比去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同时,我们主要用途区域也保持着良好的环境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保证了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会因为过度开发而受到损害。
这背后,是一个不断努力向好、持续改善的情况,让我们对于未来充满期待。而这个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地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