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分享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名为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本被认为是不适合种植庄稼的地方,但实际上,它却成为了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理想场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片片由近800座大棚组成的“淡蓝色的海洋”,其中不仅有螺旋藻,还有养殖这些藻类的大棚。
这段土地看似无用,却被当地人转变成了“金银滩”。盐池县因为降水量少而蒸发量高,所以这里非常干燥,有很多湖泊。但是,这个地方不能种庄稼,因为它含有太多的盐和碱。然而,当地政府通过引进渔业和藻类加工企业,将这一区域变成了2500亩的大型养殖基地。现在,这里每年能生产500吨螺旋藻和20吨 藻蓝蛋白,并且产品销往国内外。这证明了,只要能够改变思路并主动作为,就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良性发展,并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并不只是说“产”、“地”两相宜,而是指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这对于产业做大做强至关重要。目前,产业园正在探索将螺旋藻从大棚中转移到更先进的玻璃管道中。一条长达8000米的盘绕式玻璃管道使得藻类能够接受更多光照,从而提高生长效率,并方便处理废弃卤咸水。此外,他们还计划建设一个名为“光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的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利用太阳能发电来供给整个系统,同时也会进行鱼虾养殖,使整个过程更加循环自足。
因地制宜意味着一切都要基于现实情况出发,从现有的资源中寻找解决方案。这片土地拥有28万亩以上的盐碱地区域,其中pH值普遍很高,可以直接用于培育需要高碱性环境下生长的螺旋藻。此外,由于日照充足,而且成本较低,这些条件使得此处成为理想地点进行这种类型农业活动。
《人民媒体通稿》报道称:“曾经被视为百无一用的盐 碱 地、苦咸水,现在竟然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沙漠与水中的神奇结合给我带来了启示:深入挖掘当地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环境友好型、高效益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行,不仅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还会开辟出更广阔天地,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