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水约山西
山西省东部为海河水系的上源,西部属黄河中游水系。全省年降水量介于400—700毫米之间,且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余亿立方米,由于80年代以来华北气候干旱,年水资源总量偏少,2001年仅为74亿立方米,只相当于多年平均值的一半左右。从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看,目前全省供水能力约为68亿立方米,而需水量则高达8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各种废、污水,包括煤矿排水、废渣及农业化肥与农药等大量排放,使水源污染十分严重,更加减少了可资利用的水源。
山西省处于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地带,蒸发能力旺盛、降水量小而不稳定,决定了天然水资源系统和生态及环境的脆弱性。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水蚀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0%左右,年平均输沙量达到了4亿吨以上。因地表水不足,地下水超采,2000年地下水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3%左右。超采地下水不仅危及地下水的可更新和可再生性,而且形成全省数千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下水位的大面积下降又导致地面的下沉,太原市最大下沉区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1.2米。著名的大泉,如晋祠泉与神头泉等泉水流量急剧地减少,直接危及该地区生活、生产用水的安全。因此,如何缓解缺水问题,事关山西省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