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大师环保设备过滤器的神奇力量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0.45微米级别的膜被视作“除菌级”的标准。这些薄膜过滤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以及非生物颗粒物。为验证过滤效果,一种名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微生物被用作检验标准。但是,在60年代末期,一项令人震惊的发现揭示了这一现状的局限性:美国FDA的一个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孔径仅为0.45微米的小孔也无法阻挡挑战密度达到10⁴-10^6个细胞/平方厘米的小型细菌穿透。这一现象最终导致了一种称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微小细菌成为新的检验标准。

随后,为了确保更高水平的净化,市场上开始推出具有更小孔径(通常达到0.2或0.22微米)的大力士过滤器。这种更精密的大力士过滤技术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扩大了其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的应用范围。此外,一些研发者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穿透0.1微米过滤网的一类极其顽强的小型细菌——Leptospira licerasiae,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再次提醒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追求卓越,并探索更多有效的手段以防止潜在污染。

那么,为何会将“除菌”定义成以0.22μm作为界限呢?答案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其中包括毛细管直径、形状校正因子、液体表面张力和克服表面张力的压力,以及接触角等多个因素。简而言之,“除菌”并不仅仅取决于实际孔径,而是一个功能性定义,它要求通过严格挑战测试来证明能否稳定产生无污染物质。在ASTM F838-15中,就使用缺陷短波单胞虫进行这样的挑战测试,以确保过滤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采用传统方法去除液体中的細絲,其最大优势在於它不僅能實現無害淨化,而且還能保持過濾材質及其配方之間物理學與化學穩定性。而且,這種技術可以追溯到巴斯德時代,但直至二戰後才開始商業化生產與應用。在過濾技術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從最初瓷質過濾柱(Porcelain Filter Cartridge),轉變為石棉纖維夾層(Asbestos -Cellulose Layers),再演進至今日薄膜過濾技術(Membrane Filters)三個主要階段。(Levy, 200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