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成为电子废弃物的主要聚集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电子垃圾增长速度为15%-30%,其中大约有7成通过不同的途径流入我国。尽管电子废弃物含有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电子废弃物管理与回收利用技术体系对于深化循环经济建设和参与全球资源大循环至关重要。
分析中发现,经济、环境、技术以及社会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障碍,其中包括价格竞争力不足、政策不完善、正规企业参与度低等经济障碍,以及严重环境污染和健康威胁等环境问题。技术层面上,小型车间设备缺乏与技术缺失,而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支撑体系方面,立法不完善、进口干预机制缺失以及群众意识欠佳。
应用灰色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方法,我们对这些障碍及其相互作用因果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作坊非法回收处理是最大的障碍。这要求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电子垃圾可持续处理,在立法补贴、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广生命周期理念和提高民众意识等方面做出努力。
文章由任竞争博士(南丹麦大学助理教授)与董亮博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共同撰写,他们都是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众多研究论文的专家。在这篇评论性文章中,他们系统阐述了我国电子垃圾可持续处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