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年轻的地质队员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大胆地估计了3400万吨的储量,并预言这里将会成为中国的“大富矿”时,可能并没有想到:一座钢铁城市会因此诞生,全世界稀土储量中的1/3都聚集在这里……
夜幕降临白云鄂博,摄影师依然守候在东矿坑顶的最高点,拍摄下了“矿区工人”在巨大的“人造天坑”中挑灯夜战的壮阔场景:在开采面执行铲(矿)装(车)任务的大电铲开足了马力,忙碌于运输的电动轮凝结成了车灯的长龙……让摄影师“遗憾”的是:整个白云鄂博矿区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比较高,“看不见人,好像画面缺了点什么似的”。

由高空俯瞰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这片阴山北麓的敕勒之川,牧草如毡,羊群似白云飘落。但在它辽阔与苍茫的西北方,本是一盖丘陵的大地微微凹入,仿佛被印下了两枚深深的巨型指纹,甚至连上面的箕斗之线都清晰可辨。

两枚“指纹”其实是白云鄂博矿区两个硕大的矿坑:东矿坑和主矿坑。此刻,我们的越野车正沿着螺旋状的公路驶向其中的一枚——主矿坑的深处。从1957年开“锄”至今已整整50年,“愚公移山”的力量削去了当年海拔1783米的山头,形成了一个长1500米、宽1100米、深度超过200米的人造天坑。毗邻主矿的东矿坑,坑底面积比主矿略小,但深度更大,接近300米。隐隐的爆破声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主矿西侧,我们的“向导”——矿区地质工程师柳建勇介绍说那里正在形成“第三枚指纹”:即将投产的西矿,其面积、规模均与主矿不相上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