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研发高盐废水资源化与近零排放成套技术及组合工艺,并在焦化尾水处理项目中进行了技术示范。10月20日,这项成果在北京举行的鉴定会上通过了由吴丰昌院士主持的鉴定委员会审查。这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荐推广应用。
煤化工、钢铁和焦化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但它们面临着高投资成本、高淡水消耗、低淡水回用率、大量浓缩废水排放以及大量固体杂盐危险废物等问题。因此,焦化尾水资源化回用和近零排放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过程工程所环境技术与工程团队与企业合作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难点。他们研发出了一系列新技术,如高盐有机废水纳微气泡-催化耦合强化臭氧氧化、抗污染压力/电驱动膜组合高效脱盐与浓缩,以及基于酸碱再生和水回用的焦化尾水近零排放集成工艺。
这些创新技术被成功应用于鞍钢化学三期110万吨级焦厂的110m3/d规模尾水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产出率超过90%,满足工业循环冷却补充要求;浓缩产率低于10%,可用于冲渣等循环使用;同时,大部分氯 化钠被转换为盐酸和氢氧 化钠,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线。
鉴定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这些关键技术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已经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从小规模到大规模试验,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及其合作伙伴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此外,该项目还为未来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绿色发展趋势,即利用自然景观中的污染物来创造新的旅游体验,比如通过观察或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以此吸引游客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