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光热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遇冷,数据显示技术欠缺与成本高相关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不断加深,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近日,一则关于中国首个光热发电项目招标遭遇冷淡的消息吸引了业界关注。据了解,这一50MW(兆瓦)工程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并且已经酝酿了长达8年的时间。
尽管此前共有十一家企业购买了该项目的标书,但只有三家企业最终参与投标。这三家企业分别为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而通常在国家光伏特许电站招标中表现突出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们此次未有出现。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招标遇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光热发電技术尚未实现产业化,以及国家能源局对上网电价的心理预期实在太低。在设备成本高的情况下,企业难以承受。此外,由于国际上主流的光热发電系统如槽式、塔式、碟式等技术路线在国内相对较少,这也影响了本地企业参与投标的情況。
计划总投资16亿之巨,本项目采用的是槽式系统,该系统具有储存大量加热过液体并在夜间继续提供蒸汽进行发电的大优势。然而,由于国内从事光熱設備生产的企業寥寥无几,加之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使得国产设备成本可能无法与国外同行相匹配,从而影响到整个項目的经济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启动规模不小,但是招标过程却颇为周折。自2003年开始酝酿至今,该项目经历了多年的筹备,最终才迎来开题。本应于2010年8月20日开启,但最终拖延至今。这一延迟反映出行业内对于这一新兴领域需求和准备不足的问题。
虽然国家规划中将太阳能热发電列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了试点地区开展太阳能热發電示范计划,但目前看来,技术路线的一致性和成本控制仍然是制约这一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与传统汽轮机结合使用要求大规模操作,因此经济效益方面存在挑战。
综上所述,即便面临当前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不同学者相信,只要政策支持和行业协作能够逐步完善,对于提升国产太阳能光熱発電技術水平,将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向更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