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该日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记者就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标准修订相关问题,专访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三方面突破:调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现行标准中的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完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等;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对于臭氧的监测除沿用之前的1小时浓度值外,还增加了8小时浓度值,其原因在于较低O3浓度情况下8小时暴露与健康效应更直接相关,而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对O3的评价也是采用8小时平均浓度值。此次修订在保留O31小时的同时增加了8小时这个项目,可在环境空气质量实时报过程中,更有效提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防护臭氧的健康影响。
新指标设定的意义对于监控和减少我国部分城市雾霾天气有重要作用。雾霾包含两种不同的概念:雾是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而霾是一定天气条件下大量极细微的大気颗粒物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大气普遍混浊现象。我国区域性灰霾天 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気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新指标收紧PM10和NO2限制,为当前危害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引导有关区域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以防控灰霾等重点大气污染问题。
《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報技術規範》的實施將可縮小公眾對優良天氣感官與污染指数之間不匹配的情況。在這些規範發布後,可以預計會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PM2.5监测还有一定难题存在,这需要逐步推开。而根据环保部科技標準司负责人的說法,這些措施將為改善我國環境質量作出積極貢獻,但控制大氣環境污染問題仍需長期努力,以及降低排放量以實現持續性的減少。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不僅取決於監測技術,也依賴於政策執行、社會意識提升以及個體消費者的選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