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竖井转入平巷,从井口透下的阳光瞬间被截断,四周陷入了黑暗,只有噼啪燃烧的松木火把照亮了眼前的一小片区域。几米长的水平巷道内,已经做好了支护——樟木做成的横梁、立柱、地袱以榫卯结构穿接成方形框架,框架上端撑起了木板、木棍搭造的顶棚,框架与周围岩壁间的空隙用木棍和木板填塞起来,以加强支撑——在历经多次巷道塌方后,人们发现这片地下采矿区并不稳定,每采空大约一米长的巷道后就要做一段支护,以保障安全。
山腹之中,洞道错综复杂,洞壁之上却布满了刀劈斧凿的痕迹,原来这些洞道竟非天然形成!这里是江西省德兴市银山银矿遗址采矿区的地下世界。从南北朝开始,民间采银已经在这里兴起;唐宋两朝,这里成了全国最主要的产银区;及至元明清,采银活动仍在断续进行。绵延千年的采银历程,在这座“银山”中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制丰富的矿洞,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和作业痕迹。照片右侧近景中的断柱残梁,就是曾经用作矿洞支护的木柱遗存。摄影/李晋
巷道尽头一名手持铜锛(形如今日的短柄小锄)的精壮汉子蹲跪在地上,奋力掘进。在他开掘出的洞壁断面上,隐约可见颗粒状、团块状的蓝绿色碎石——孔雀石或蓝铜矿石。汉子很是欣喜,放下铜锛拿起铜凿,用木槌敲击凿柄,使矿石松动脱落。他持续地掘进、开采着,当采下的矿石堆积到一定数量后,就把它们收集到一个竹篓内,然后将竹篓提至竖井处,系在从井口垂落的草绳上。草绳的另一端绕过木滑车(一种由原木加工而成、中有轴孔、两侧有齿的机械装置,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定滑轮),被守候在上面的另一名男子拉在手中,他用力向下拉拽着绳子,盛满了矿石的竹篓就被提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