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镇的石巷窄门都有故事,深藏着几百年的财富梦,承载着大时代的印迹。在这里,从上游河套地区来的粮食皮毛商船遇碛口卸货,再从此处运黄河中下游的物产返回,这里成了黄河船运的第一大水旱码头,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地位。
记者在镇上穿街过巷溜达,看到孔祥熙开的“义记美孚煤油公司”铺面,此镇的商业分量可见一斑。在面对黄河的“碛口客栈”吃饭,这个二层窑洞四面合围的大院在清朝是“四合堂”粮油商号,曾“窗泊百舟,门走千驼”。1940年八路军在此开办“新华商行”,繁荣边区经济。1949年后这里是“碛口粮站”,上世纪80年代粮站迁新址,现在成了“客栈”。
坐在这儿,从大门洞望去就是黄河,水流缓到不见流速,但当地人说无人敢在此下水,因为水下落差很大,漩涡不定,就像百年历史虽曾惊涛骇浪,当下无声流转。依山傍河而建的碛口古镇,是真正的商业区,不住家,因为沿河有赤身纤夫满街是过路客商,所以家眷们都住在流过湫水河的李家山。
李家山本为避世,但后来住家又搬到山下和镇上,所以外人少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吴冠中在这里画了一幅价值千万的画,让艺术激活了李家山。在李家山信步而游,可以看到不同样式、奢俭不同的窑洞,看县长题匾的大户院子,以及抱鼓石、雕花门槛。大多数院子落锁了,但站在高处仍然可见院子的影壁、二层绣楼,让人遐想这里男女老少曾演绎出的爱恨情仇。
如果李家山是住宅区,那么离碛口镇一公里西湾村就是别墅区。位于制高点黑龙庙戏台,以孕育一个文明的大江为背景,每一次唱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而今虽然曲终人散,但笔者在戏台周围流连一个小时也没看够。在戏台上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相融合的情景。
走下戏台踏着石板路到达镇上,与两条并行的小道排列成一条街。一家的二楼平台上传出笑语,一桌饺子蘸醋、一位黑裤白衫老汉喊问:“美不美?”另一桌人的回应让他得以继续享受晚餐,而那份简单的情谊,在这个被时光抹去了繁华的地方显得格外珍贵。如果说这是现代生活的一种追求,那么这里更像是寻找一种纯真的方式去生活。这正如文章前所述——尽管地方已有改观,但是这种质朴与热情,是难以被时间磨灭掉的一个亮点。
标签: 绿色地球手抄报内容文字 、 高中地理资料书哪本好 、 常用地理知识 、 初二上册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 三分钟地理趣味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