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自修建以来,就由李冰确立了岁修制度,即在每年冬季枯水季节组织上千人力拦住进入内江的水,使水绕过淘滩区走外江的暗道,代替平时通过内江供川西用水。这期间通过人力将从上游淤积在飞沙堰坝前的沙石挖掉,挖的深度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以免影响泄洪排沙。这期间需时40 天左右。然后在每年清明放水节时,再将拦内江的杩槎取走,河水又改回从内江流入川西。近年来,由于上游修建的许多电站使河道里的泥沙量少了,所以改以往的岁修为10年一修。图中情景为都江堰2003年初的一次“岁修”,由于泥沙量越来越少,有人说这可能是都江堰最后一次的“岁修”。
几年前,为了给我的一本中医书配图,我寻访了京城许多书店和图书馆,最终在一本中国古地图集中找到了一张800多年前北宋时期绘制的《禹迹图》。这幅雕刻在石头上的地图线条简洁流畅,比例适中,所绘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河道走向和海岸线的轮廓与现今的地图十分接近,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绘制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赞此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
这幅以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命名的地图,实际上就是一张古代中国水系分布图,标注名称的河流近80条、山脉70多座、湖泊5个,它是中国人世代治水实践的结晶。看着这幅有些残破的古地图,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中国古人的治水与中国古人的针刺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