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处码头,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土壤进行采样。他们使用的是一款先进的手持终端,将地形、土壤类型和点位情况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广东省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化管理系统。这是广东省多项创新成果中的一项。
过去,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采样过程极其繁琐,每次都需要人工操作。而现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无线环境模拟装置实现自动化。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智能流转系统让“体检”更高效
为了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广东省构建并运行了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共7826个点位。这些数据和信息的汇总来源于全面“体检”的第一步——土壶采集及样品制备。这是最费时费力的一项工作。
华南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成功运用智能传输与控制系统,在各环节实现自动化,从而提高了效率。此外,该中心设计的标准土壶样品制备能力为每年4500个,更好地满足需求。
同位素实验室精准诊断
对“患病” 土方进行诊断后,就要找出典型区域污染物来源及其贡献率,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方法,建立起全国第一家重金属同位素示踪监测实验室,这是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内构建污染源解析体系的一次创新尝试。
预警平台超标报警
对于潜在风险或隐患的地带,搭建起一个预警平台,以全面实现业务信息化管理。这包括重点企业数据、排放情况、典型区域重金属污染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探索利用大数据AI模型,对污染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未来,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对趋势进行提前预警,使我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