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社会低碳生活倡导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的提议下,海绵城市需要具备弹性和韧性,以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任南琪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城市看海”、暴雨径流和管理问题,还包括长期未解决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改善问题,如黑臭水体治理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复杂的解决方案。

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一种方法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暴雨径流管理体系,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任南琪强调,要考虑到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安全,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人对于水文化的重视。在总体规划中,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地理气象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共同推进。这意味着规划时需要采取大规模整体布局,而不是点状或片状发展。

任南琪还提出,在总体规划中应当注重自然循环与功能设计,将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他建议将山水林田湖草这一大战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顶层设计,从而建立全面的格局。此外,他认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应该走数字化道路,通过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数学模型来辅助决策。此外,还需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值模拟系统,以便更好地预测并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从管理角度看如何构建海绵城市?任南琪认为首先需要制定国家标准与规范,比如美国LID(低影响开发)理念是在法律基础上的,因此在审批时必须按照原有的规划来进行思考。而我国目前没有这套系统。其次,是模型的建立,比如适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型模型,如暴雨径流管理、水质和量控制等。国外LID等成功经验及其数值模型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外,对于实时原样分析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介绍了正在开发的一种新技术,可以马上分析样品,不需任何预处理或稀释,这对于监测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段宁展示了光度学理论,即颜色的形成过程为光线照射物体后吸收,然后反射或投射至人眼产生感觉;色度学则是基于刺激感知机能论,由光源直接刺激眼睛产生颜色感觉。如果将两者结合,就可以实现无需复杂物理化学处理即可进行实时监测,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原样再监测。

最后,关于加强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研究,一位名为江桂斌的人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化学品管理法规建设,以及风险评估工作。他还提到表观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热点领域,为探索健康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应继续加强相关研究,以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并保护人民健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