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代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共筑生态文明,守护蓝色天空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质控创新中心2021年第二期技术交流活动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刘廷良强调,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作为重点,以“三水”共治为核心,深化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加强预警和溯源能力,为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布置了高密度的自动微站,这些微站实现了24小时对河道重要有害物质的检测,并配备了超标报警功能,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追踪原因,从而支持精细化管理,对保障长效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十四五”的到来,地表水环保工作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席科学家嵇晓燕指出,这一阶段将扩大监测范围,由单一指标向全方位、“三水”统筹转变;更新手段,由传统方式迈向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探索;深入进行,从现状分析向污染溯源和预警转型。
解鑫工程师认为,要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的手工辅助体系,加快推进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未来,“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公共服务等方面,使之更加全面、高效。此外,还要引入新技术,如无人船采样、大数据挖掘等,以及构建基于多维度评价体系,使决策更加精准。
为了支撑这些目标,中国正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南方仪器适用性实验室已完成建设,可以同时测试100台套各类设备,为高温高湿地区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未来还计划在重点区域设立创新基地和实验室,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并支持自主研发装备。
至于如何从手动过渡到自动,此前全国2767个断面主要依赖手工方法,而现在已经开始融合自动数据与手工数据。此外,“十四五”期间还将构建预警系统,加强大数据应用,整合打通所有相关资源,为更好的管理服务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综上所述,在这个时代,我们正逐步形成一个集成的网络感知能力、技术实验能力、高质量管理、大数据分析能力于一体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这不仅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一个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革新来保护我们的蓝色地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清洁健康的生活空间。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