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探究中外研究团队首次精确揭示北京雨燕迁徙规律长沙农家乐十大排名也随之浮现

北京雨燕的迁徙之谜:揭秘中外科研团队的长期追踪研究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北京颐和园中的廓如亭悄然响起了鸟鸣声。这里,是一场科学探索的起点,也是对自然奥秘深入剖析的一次尝试——中外科研团队首次精确揭示了北京雨燕迁徙规律,这是一项跨越多年、覆盖37个国家的大型研究项目。

2014年至2018年间,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英国“雨燕行动”团队和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的志愿者,一同投入到这项巨大的任务中。在颐和园,他们为66只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以便追踪它们每年的往返近3万公里的大冒险。

这些微型设备仅重0.67克,比一枚鸡蛋轻,而且不发射信号,只有当被回收时,才可以下载数据。这意味着,每一次捕捉都需要在凌晨两点布网,在天刚蒙蒙亮时,当雨燕从廓如亭飞出撞到网上时,我们才能抓住并检查是否佩戴了定位器。整个过程充满挑战,但也极富诗意。

通过分析25只成功回收数据的个体,科学家们发现北京雨燕秋季迁徙大约始于7月中旬,它们离开北京,然后向西北进入蒙古国,再向西进入新疆北部,最终越过红海来到非洲南部,在那里进行短暂停歇后再继续其余旅程。春季迁徙则相反,从非洲南部回到 北京,并途径37个国家共计13572公里,用时64天。

此次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都有一些特定的区域成为它们停歇的地方,如刚果盆地及周边地区、红海西南岸和里海南岸,这些地方可能提供了丰富食物或者更有利于飞行气候条件。此外,这些数据也表明,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类别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探究这个背后遗传学密码是什么,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如何根据自身基因进行如此复杂而高效的迁徙策略。而对于保护这种文化象征性的鸟类来说,这样的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因为它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人工引导措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从而保障未来几代人的观赏享受,同时维护生物多样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