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麦稻秸秆的处理方式与众不同。每当收获季节到来,农民们并不会将这些秸秆视为问题,而是利用现代化机械,如搂草机和打捆机,将其收集、整理并压实成团。经过几分钟的工作,一根巨大的圆柱形“麦秸捆”便完成,它们随后被送往发电厂。
自从秸秆变成了“新能源”,在陈集镇,这些曾经被视为垃圾的材料不仅不再是“烫手山芋”,反而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农民面临的难题,还创造了新的经济机会。
据统计,不同的农作物产生的秸秆热量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具有很高的热值,为15000KJ/kg,比煤炭高出50%。此外,燃烧后的余灰含有钾、磷、钙等元素,可作为高效肥料,对于减少种植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陈集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指出:“与煤炭相比,秸秆含硫量低达前者的1/3,燃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较少。此外,由于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当前强调生态保护的情况下,其优势显著。”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并扶持经纪人购买必要设备,如“打捆机”,陈集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做法既解决了运输和管理上的问题,也帮助破解了禁烧政策给带来的困扰,同时为农机合作社和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之路。
陈集镇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项创新技术使得小麦收割后的一次性自动捡拾及整形操作更加高效,便于运输、保存堆放以及销售,最终实现了商品化。”
明玉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薛钰理事长的心智引领下,该合作社对待每一次搟草都极尽精心,以确保质量并增加收入。此举不仅提升了整个产业链上的价值,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明玉专业合作社决定扩大规模,并投资购买更多先进设备以支持更大范围内的地面覆盖。他们向上海电气天长分公司定期供应大量麦子剩余部分,即所谓的小麦茬子,这些则被用作生物质燃料或其他产品制造原料,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且可持续性的循环经济模式。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