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质地貌学家叶良辅先生

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杭州人。1894年8月1日出生于杭州。是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13年叶良辅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1916年毕业后,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0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5月杭州解放,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不幸于同年9月14日病逝。1913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同年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6年6月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20年1月—1922年6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7月—1927年7月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并曾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7月—1928年7月任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评议会副会长。1934年—1935年任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并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1935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38年—1949年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43年—1945年任浙江大学史地系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主任。1949年6月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兼地理研究所主任。1949年9月14日病逝于杭州。 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发表了《地形研究指要》、《瀚海盆地》等研究论文。 1930年著《浙江平阳之明矾石》(与李璜、张更合著),1936年著《研究浙江平阳矾矿之经过》,1931年著《浙田印章石》(与李璜、张更合 著),为我国研究该两矿种的先驱,浙江地质人员在50年代起对矿区开展普查勘探工作时,就一直参考他的报告及所附图件,他计算的矾山明矾矿储量与今日勘探 结果并无多少差异,其精确性尤其令人敬佩!当时他还发现了苔湖及南雁荡仙姑洞附近的新岩洞等处明矾石矿,提供了后备基地的资料。 他于1930—1931年连续发表了《浙江沿海之火成岩》,《中国东南沿海区流纹岩及凝灰岩之矾石化及叶腊石化作用》及《中国东南沿海火成岩之研究》。他 研究的区域包括浙江永嘉、瑞安、平阳、青田、玉环、乐清、黄岩等县,研究的内容有火成岩的种类、分布、侵入岩时代及产状等,并根据显微镜下研究,确认“明 矾石乃流纹岩及凝灰岩变质而成的次生矿物”,“笔腊石(即叶腊石)则为块状流纹岩或凝灰岩经热液作用变质而成”。他的研究方法对后人提供了示范性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一直为浙江地质工作者和岩矿鉴定工作者所学习和利用,并视为宝贵资料。 叶良辅自浙江大学任教后,呕心沥血地培养人才,他指导研究生的过程是:指 定必读书刊,按时审阅论文报告,注重启蒙式教育,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叶良辅为研究生拟定毕业论文,修改毕业论文,有时还要带病亲自到野外指导,最后他们毕业了,还要为他们的工作筹划和推荐,他的研究生莫不深感“恩师情深”。他先后指导的研究生9人,即严钦尚(与任美锷共同指导)、丁锡祉、沈玉昌、杨怀仁、施雅风、蔡钟瑞、陈述彭、陈吉余和李治孝等,他们专攻地貌学或地质学某个方面,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中起了骨干作用,并开拓了若干新领域。其中以严钦尚的第四纪沉积研究与地貌教育,丁锡祉的区域地貌学,沈玉昌的河流地貌学,杨怀仁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 研究与地貌教育,蔡钟瑞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陈述彭的遥感应用、地理信息与地貌制图,施雅风的冰川研究,陈吉余的河口与海岸研究与教育,李治孝的浙江 地质矿产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地质教育,均卓有成效。施雅风和陈述彭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良辅教导过的学生中还有原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海洋学家毛汉礼,地理学家杨利普,美国匹兹堡大学地理学教授谢觉民,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教授。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叶良辅心情振奋,不久担任了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当时历史与地理分家,新建地理系工作十分繁重,加以学习和会议很多,他均尽力参加。终于支持不了,肺病加剧,1949年9月14日下午2时,溘然长逝,终年56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