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封湖育鱼12年 裸鲤增加17倍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生态文明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生态文明?以青海湖封湖育鱼12年为例,裸鲤增加17倍

在中国西北部的青海湖畔,一场生态革命正在quietly地进行。这里,是湟鱼——一种濒危物种——的家园,也是“水—鱼—鸟”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003年实施封湖育鱼计划以来,经过12年的努力,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增长了17倍。

这个故事背后,是一群坚守理想、不懈努力的人们,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代表。他们深知,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湟鱼、恢复其栖息地的行动中来。

张海德,他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渔政管理局长。在每年的冰封和产卵季节,他带领巡游组深入山谷间,对于非法捕捞行为进行严格执法检查。他知道,只有通过这些艰苦卓绝的工作,才能确保湟鱼能够安全繁殖,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王海,他是农牧厅渔业局局长。在他的领导下,加大了退耕还草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主要入湖河流的整治工作,以保障湟鱼生产环境。此外,还将对主要河流设计科学过渡通道,使得湟鱼能够自由穿梭,不受人为干扰。

何玉邦,他是自然保护区调研员,对青海湖周边地区的情况非常了解。他提醒我们,虽然立法保护裸鲤已有35年,但要实现真正有效保护,还需要持续加大打击非法捕捞等违规行为,以及提高公众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为了生命而战的战斗中来。

洛藏,他是泉吉渔政管理站站长。他说:“看到湟鱼资源量每年在增加,心里很高兴。”他所在的地方是一个重要的产卵区域,因此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监控并采取措施防止偷猎活动,这些努力正在逐渐见效。

史建全,他是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在他的指导下,该中心每年培育的人工育苗达700万尾,并且已经放流8350万尾,这些都是对青海湖裸鲁资源增添贡献的大事。这项工作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更需要无私奉献精神,而这一切正被当代大学生成为了他们践行生态文明的一部分生活方式。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当他们投身于这样的实践项目时,他们不仅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是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而这种自觉参与到公共利益中的行为,无疑也是继承传统美德、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的一个体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