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综合采取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林、草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其核心是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进行系统谋划,构建绿灰结合的多目标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也关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洪涝防治。在我国,还有很多城镇尚未达到内涝防治标准,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于这些突出问题。需要建立智慧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以有效应对极端强降雨带来的挑战。
全域谋划与因地制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原则。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及问题导向,在规划中统筹考虑技术创新性与经济技术合理性,同时加强项目设计中的专业协作,如绿地消纳方式需考虑周边径流消纳。此外,要严格项目建设管控,并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高质量发展。
通过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对竖向设计进行合理布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公众参与到规划设计方案及施工质量监督中来,从而共建共治共享。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分享的一段故事——关于如何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最新变化转化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篇章,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并实践海绵城市策略,为我们的未来世界注入更多生态文明元素。